-
- [ 索引號 ]
- 11500112009315877L/2023-00019
- [ 發文字號 ]
- 渝北府發〔2023〕3號
-
- [ 主題分類 ]
- 市場監管、安全生產監管
- [ 體裁分類 ]
- 其他公文
-
- [ 發布機構 ]
- 渝北區人民政府
-
- [ 生成日期 ]
- 2023-01-30
- [ 發布日期 ]
- 2023-02-10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渝北區2023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要點的通知
渝北府發〔2023〕3號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渝北區2023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
防治工作要點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區政府各部門,各街道辦事處,區屬各國有公司,有關單位:
現將《渝北區2023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要點》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重慶市渝北區人民政府
2023年1月30日
(此件公開發布)
渝北區2023年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
工作要點
2023年,全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市委六屆二次全會精神和區委十五屆四次全會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和安全,以“控事故、防災害”為目標,切實構建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為在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中開辟渝北發展新境界營造良好的安全穩定環境。全年要嚴控一般事故,杜絕較大及以上事故和因災導致的群死群傷責任事件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低于近三年平均值。為了加強全區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特制定本工作要點。
一、加快數字賦能,提升基層基礎
1. 實施城市安全數字賦能行動。聚焦重點行業領域、重大安全風險,建設集日常管理、監測預警、應急指揮、輔助決策等功能于一體的“城市安全智慧大腦”。加快基礎數據匯聚,推進數字化管理,提升安全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2023年底前,按照全市統一部署完成城市燃氣安全、重大危險源監測、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應用場景數字化建設。實施安全科技推廣應用行動,積極推廣安全生產先進實用的技術、產品、工藝等科研成果,實現“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
2. 實施基層“五有”規范化建設行動。落實全市加強應急管理基層基礎建設指導意見,圍繞有機構、有人員、有條件、有能力、有規則的“五有”標準,加快鎮(街)應急管理規范化建設。2023年年底前,基層“五有”建設達標率不低于30%,辦公場所規范化建設率、救援力量覆蓋率以及應急救援、執法裝備標準配備率達100%。
3. 實施防災減災基礎建設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系統化治理,開展冬春災害防治基礎建設,加快森林防火標準化檢查站、消防水池、生物(工程)阻隔帶、火情智能監控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3個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設;配合市級部門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建設和智能監測預警設備安裝。
4. 實施全民安全素養提升行動。深化開展安全宣傳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進校園、進農村活動,創新開展安全生產月、“5·12”防災減災日、“安康杯”企業安全知識技能競賽、“安全文化示范企業”“最美應急人”等活動。推進鎮(街)、村(居)安全體驗館(室)等安全科普體驗基地建設,推進安全科普教育精品編制。強化重要節點、重要事項、重要政策安全宣傳和新聞發布。
二、完善體制機制,強化黨政履職
5. 強化黨政領導干部務實履職。制定安全生產責任清單和年度重點工作任務清單,將發現和解決問題作為履職的重要標準,持續開展重大安全隱患廳級領導掛牌督辦。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工作紀實報告制度,每月收集通報區管領導安全履職情況,并向常務會報告,強化重要時段、重要節點履職調度。落實安全生產述職評議制度,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情況作為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堅持區政府常務會常態化警示曝光和調度工作機制,嚴格落實通報約談、末位發言等措施。
6. 強化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問題清單治理。健全全區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問題清單制度,完善問題報送、溝通銜接、整改落實制度,加強風險定期研判和重要時段、重大活動、重大誘發因素變化情況下的研判,壓實安全生產各方責任,推動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面上典型問題、行業領域突出問題和多發易發問題有效整改。
7. 探索安委辦、減災辦及專委辦實體化運行。強化區安委辦、區減災辦牽頭抓總作用,按照“每日一思、每周一議、每月一查”的要求,每日收統事故情況,每周調度重點行業領域,每月開展形勢研判,分析事故防控、領導履職、執法監管等重點工作開展情況,提出工作建議。加強對區級部門和各鎮街、區屬國有公司的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巡查考核,定期上報安全履職情況及督查考核情況。優化調整“兩委十專五指”組織架構,建立完善專項安全辦公室月報告、年述職機制。按照“三個必須”和“誰主管誰負責、誰審批誰負責”以及業務相近原則,在《渝北區應急管理履職責任清單》(渝北委辦發〔2022〕3號)基礎上,厘清電動自行車等新產業、新業態等新興行業領域安全監管職責,不斷消除監管盲區。重點行業領域適時組織召開安全生產現場會推進重點工作,解決疑難問題。
8. 強化“實名制”安全監管。聚焦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重點管控企業(單位),規范開展“劃干分凈、分級監管、落到人頭”實名制監管。根據安全風險和規模大小,按區、鎮(街)分級明確行政負責人、行業監管部門負責人、企業(單位)責任人“三個責任人”,及時調整優化,統一掛牌公示。嚴格“三個責任人”履職標準,行政負責人、行業監管部門負責人每月至少開展1次檢查指導,每半年完成1次掛牌企業(單位)指導檢查全覆蓋,在重要節點、復工復產、出現險情、發生事故等特殊時期必須到場履職。
三、堅持依法治安,嚴格監督執法
9. 堅持嚴格執法。嚴格執法檢查,科學編制年度監督檢查計劃,落實“日周月”執法檢查要求,在重要時段、重要節點加密執法檢查頻次。嚴格執法規范,強化檢查診斷、行政處罰、整改復查“三部曲”閉環執法,落實行政執法公示、執法過程全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嚴格執法處罰,堅持執法每月“清零”(各一類考核部門和街道每月“清零”,各鎮每兩月“清零”)和執法“三個強度”提升,推動鎮街提升執法監管效能,對突出違法行為依法從重處罰。嚴格執法問效,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八號檢察建議”要求,加大對執法監管人員失職瀆職等行為的調查追責。嚴格“互聯網+執法”,重點企業信息錄入率、執法人員信息錄入率、線上執法率、監管行業覆蓋率達100%。
10. 持續開展“四不兩直”飛行檢查。完善飛行檢查工作機制和模式,采取區安委辦統籌、各行業主管部門配合、第三方力量協助的工作模式,整合重點行業領域明查暗訪、專項督查等工作,認真研判重點任務要求和時段特征,深入查擺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防治存在問題,限期抓好整改,實現每月各鎮街、行業領域全覆蓋。適時開展“回頭看”,確保問題整改閉環。同步制作警示片在全區性大會上播放。
11. 嚴肅事故災害調查處理。堅持“有案必查、一案雙查、三責同追、四不放過”,嚴格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對道路運輸、建設施工、生產經營性火災等重點行業領域典型事故實施掛牌督辦。強化自然災害調查評估,嚴格執行地質災害調查評估暫行辦法,落實洪澇災害、森林火災調查評估制度。加大應急與公檢法等部門協作聯動,落實好“行刑銜接”制度。
12. 加強問題隱患警示曝光。落實安全生產誠信管理辦法,分行業領域建立完善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機制,嚴格執行企業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交通、建設、消防等重點行業部門要常態化開展典型事故責任單位通報約談,對存在突出問題、事故多發和發生較大生產安全事故的企業進行警示曝光。
13. 強化違法行為有獎舉報。健全安全生產舉報獎勵機制,深化宣傳發動,擴大有獎舉報知曉率、參與率。加強舉報獎勵系統平臺建設,提高平臺使用效益。抓實抓好線索依法查辦和舉報獎勵兌現,提升群眾參與安全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壓實主體責任,強化安全管理
14. 壓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企業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責任。以標準化為統領,構建符合企業生產實際的安全管理體系,推動企業達標、專業達標、崗位達標,力爭2023年底前實現工貿企業標準化創建達標率100%。組織建立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領導班子成員和內部各部門安全生產職責。深化“日周月”隱患排查,分級制定清單,嚴格排查整治。落實關鍵環節總工程師制度,危險化學品、工貿、建設、交通等行業領域重點企業要設置總工程師崗位,提升安全管理效能。強化一線崗位規范操作,按照全員、全過程、全崗位要求,全面推行崗位風險清單、職責清單、操作卡、應急處置卡“兩單兩卡”制度,確?!坝浀米?、說得明、做得到”。
15. 壓實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學校、醫院、養老機構等重點單位,水庫、堤防護岸、城市大型綜合體、綜合交通樞紐、隧道橋梁等重點設施,以及山洪和地質災害易發區、旅游景區、城鎮(園區)易澇區等重點區域管理單位,要清單化明確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災害防治主體責任,做好責任公示、風險研判、安全巡查、隱患整治、監測預警、緊急管控等重點工作。
五、著眼兩個根本,深化專項整治
16. 深化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鞏固治理。立足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鞏固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成效,將有效經驗固化為制度性成果,建立落實重點行業領域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發生的長效機制。
17. 深化道路交通領域專項整治。深化“三化六體系”和農村“兩站兩員”建設,嚴格“兩客一?!避囕v動態監管,開展客運車輛、9座以上租賃客車、旅游包車、貨運車輛違法行為整治,落實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建設“三同時”要求,改造公路危舊橋梁7座。
18.深化建設施工領域專項整治。推進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開展建設施工“兩防”和關鍵崗位人員到崗履職情況專項整治。
19. 深化消防領域專項整治。深化高層建筑、多層建筑、廠房庫房、老舊小區等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加強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專項整治。
20. 深化危險化學品領域專項整治。加強重大危險源、高危細分行業、危險化學品產業轉移項目、煙花爆竹(批發)企業安全風險防控,實行分類整治。
21. 深化工貿、燃氣領域專項整治。持續開展“四涉一有限一使用”專項整治。推進特種設備安全乘梯守護行動。加快老舊管道更新改造,推進燃氣安全裝置加裝和設施智能化改造,嚴查第三方施工破壞行為。
22. 深化“打非治違”專項治理。健全部門聯動打非工作機制,嚴厲打擊礦山無證非法開采等行為;嚴格整治危險化學品無證無照生產經營、非法儲存油氣、非法運輸銷售成品油等行為;嚴查煙花爆竹非法經營銷售行為;大力整治建設施工違法分包轉包、資質掛靠等行為。
23. 深化中介服務整治。嚴格落實《重慶市應急管理專家管理辦法》規定,建立暢通申訴、投訴、舉報、約談、通報等機制,強化專家履職服務監督管理。聚焦“兩虛假”“兩出借”等問題開展檢查督導,全面排查超資質承攬業務、重復收取費用、擅自擴大收費范圍等行為。
六、加強應急準備,筑牢最后防線
24. 加快應急預案管理。修訂區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專項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情景化編制各類現場處置方案。加強預案信息化管理,實戰化開展應急演練。
25. 加強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強化災害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實施災害風險區劃管理。加強風險定期研判和臨災會商研判,強化信息化智能化監測預警。全面推行重要預警信息“叫應”機制,完善區域、行業、單位、部位災害預警“熔斷”機制。落實“斷、禁、停、撤、疏”緊急管控措施,有效防范各類極端災害。
26. 加強救援力量建設。落實全市應急力量三年建設規劃,做強區、鎮(街)兩級綜合救援隊伍。調整充實區級專業救援隊伍,完善“專常群”應急力量體系。持續推動區級綜合救援隊伍正規化建設,建立財政保障機制、執行任務費用補償機制,解決隊伍“易建難養”問題。2023年,鎮(街)應急隊伍建設完成率達100%。
27. 加強指揮和通信保障。按照《重慶市自然災害與事故災難應急救援處置指揮管理辦法》,落實專業技術現場指揮官制度,提高應急救援組織指揮和處置應對能力。加快應急指揮平臺建設,推進區、鎮(街)指揮中心標準化建設。加強應急指揮通訊保障,提升現場通信網絡開設、通信緊急恢復等保障能力。
28. 加強物資裝備保障。采取實物儲備、產能儲備和企業代儲等模式,加強應急物資裝備儲備,推進物資裝備信息化管理,強化救災物資保障應急聯動,確??焖僬{撥救災物資。及時開展災后倒損民房重建工作,落實“一卡通”救災資金發放機制,確保受災困難群眾“五有”生活保障率達100%。
29. 加強救援協調聯動。強化與周邊區域重大事故災害應對處置聯動,積極參加跨地區應急搶險救援聯合演練。完善上下游區域、鄰近地區應急聯動機制,推動重點鎮街制定應對區域性、流域性突發事件聯合應急預案,推進軍地應急力量訓練資源開放共享。持續打造“1小時應急救援協作圈”,實現區內區域聯動。
七、嚴格考核激勵,夯實工作保障
30. 強化組織領導。全區各級各部門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推動各項安排部署落實到位。嚴格規劃管控和產業安全準入,推動一批有利于提升本質安全水平和長期發展的項目落地實施。堅持安全專項資金機制,強化突發事件和搶險救災資金保障。
31. 強化隊伍建設。推行應急系統準軍事化管理,推進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整合改革。加強對應急管理干部的關心支持,做好落實應急管理津貼補貼實施工作。加強應急人才隊伍建設,努力提升做好新時期應急管理工作能力水平。
32. 強化激勵約束。將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防治工作督查納入區委、區政府重點督查巡查范圍。嚴格落實獎懲制度,對出現特定情形的嚴格“一票否決”,年度考核必須提出差距。